医学简史(一) | 医用手套的背后,隐藏着无数条人命
发布日期:
| 来源:网络整理
| 社会责任
| 阅读数:7319

在人类医学发展的道路上,医用手套是什么时候开始伴随着医生进入手术室呢?它漫长历史的背后,又有多少为之牺牲的人命。

点击本行文字了解《医学简史(一)| 医用手套诞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》

· 医用手套的重要性 

“医生都是绅士,绅士的手必然是洁净的。”——在现在看来如此离谱的话,在19世纪的欧洲却是正常的。当时的医生在手术和尸体解剖中根本不会洗手,更别说戴手套。
19世纪,产褥热的致死率很高,维也纳总医院和其他产科病房的80%的孕妇死于这种病毒的感染,并且通常在分娩后三天内感染。这些母亲还会患有“严重的血管系统紊乱”,可能包括腹部不适、发烧和精神错乱。还有由败血症引起的,常导致腹部脓肿和脓液。
它的转折点出现在1843年,美国哈佛大学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奥利维·霍姆斯(Oliver Holmes)提出,当时致死率18%的产褥热是由医生和护士手上携带的细菌,从一个产妇传给另一个产妇,他建议通过多洗手来预防和控制产褥热。然而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卫生意识都没有引起大众的重视,以至于很多产妇死于产褥热。

奥利维·霍姆斯

直到1861年,维也纳综合医院的伊格纳茨·塞梅尔魏斯(IgnazSemmelweis)医生注意到一个惊人的现象:内科病房的死亡率,比助产士病房的死亡率高几倍。

医生辅助分娩的产妇死亡率,接近五分之一。

后来他大力推广通过消毒清洁手部,来提高患者感染的风险,却在当时引起很多同行的反对,以至于他患上了抑郁症,并在1865 年自杀身亡。 但与此同时因手术而感染上病菌导致死亡的病人并没有减少,反而日渐增加。
终于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,研究人员为一种基于细菌的疾病新理论提供了证据。塞梅尔魏斯的理论中缺失的部分终于出现了,的确是医生们把尸体上的细菌传播给了其他病人。不幸的是,这个关键的证据是在塞梅尔魏斯死后才找到的。
到了19世纪末,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在进行手术或治疗病人之前才开始洗手。

· 第一副医用手套 

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(Joseph Lister)也经常面临病人手术后死于感染的情况,李斯特开始在病人身上试用各种煤焦油副产品,发现苯酚的效果最好。在这期间,李斯特接受了巴斯德的细菌说,认定是细菌导致了感染,而苯酚能够杀死细菌,于是李斯特用苯酚把手术室各个角落都清洗干净,包括手术用具,这种做法使得李斯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安全的外科医生。

历史上第一副广义上的医用手套是固特异橡胶公司为凯瑟琳·汉普顿定制的。逐渐的,越来越多的医生、护士和助手会在手术过程中戴上手套。1899 年,450 例疝气手术,通过戴手套,感染几乎下降了 100%。这以后,戴手套成了医生在手术的常规工具。

凯瑟琳·汉普顿

· 现代医用手套的发展      

随着科学和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,医用手套在外科手术中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它已经成为减少病原体传播的主要手段。近年来,全球每年大约消耗600亿~650亿副乳胶手套。

而在医护过程中使用的手套,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认证,才能被纳入可使用的范围。而一些特殊使用的医用手套,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基础上,还要达到灭菌、单副包装等标准,才能满足相关卫生要求。
如今,科技发展迅猛的21世纪,医用手套已经经历了乳胶、非乳胶,有粉、无粉等等一系列的变革,新技术的应用也层出不穷。各种材质与包装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手套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医院里......

· 麦迪斯——全球医用防护领先品牌      

麦迪斯(Medispo)由桂林恒保健康防护有限公司(简称:恒保防护)出品,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品牌沉淀,畅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自创始以来,麦迪斯(Medispo)一直致力于在医用外科手套行业内进行应用科技的创新,其医用手套系列产品均已达到AQL0.65欧盟级别标准。企业致力打造医用手套行业品质新标杆,麦迪斯Medispo手套实际是按照AQL0.45的水准实行质量控制。
在中国,医疗级与工业级手套的AQL标准界限值为2.5,恒保防护的产品AQL值水准已经远高于国家及国际行业水平。
致力于“做世界乳胶智造中心”的桂林恒保健康防护有限公司,是广西专精特新企业及高新企业,拥有19项高新核心发明专利,以及实用新型专利、外观设计专利50余项。

   目前,已建设医用外科手套单排线生产线20条,每年生产优质医用外科手套超过5亿副,产能位于中国第一、世界前三。企业产品均已通过包括ISO、美国FDA、欧盟CE、PPE、中国商务白名单、贸促会出口品牌等全球主流认证。
    麦迪斯Medispo抗病毒手套、湿手穿戴手套等产品填补了中国及世界领域的空白。麦迪斯Medispo医用手套畅销全球60多个国家与地区,是中国第一家供应联合国医用手套的品牌。